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陳培瑜委員特殊教育座談會

2025.10.14 (二) 陳培瑜委員特殊教育座談會大合照

本聯盟由常務監事 段可薇代表出席本次座談會,以下為發言內容:

1.大學退場的相關配套:障礙學生面對校園退場機制的相關配套。隨著少子化趨勢,未來部分大學可能面臨退場或整併。對於障礙學生而言,這樣的校園變動帶來的衝擊尤其顯著。首先,障礙學生在面對換環境時,承受的壓力與挑戰比一般學生更大:

(1)課程銜接困難:例如學生已讀到大三,因學校退場必須轉到另一所大學讀大四,新學校的課程規劃可能完全不同,導致需要補修、重修課程,增加學業負擔。

(2)社交適應困難:原本班上的同學不一定能跟隨轉學,學生需要重新建立同儕網絡。若新的環境缺乏適切支持,有時還可能遭受嘲笑或排擠。

(3)生活與支援中斷:原本依賴的在學助理、輔具或特教服務可能無法無縫接續,學生需要重新申請或調整,增加心理與實際負擔。

校園退場若缺乏針對障礙學生的專門配套,不僅會影響學習成果,也可能帶來心理壓力與社交挫折。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必須提前規劃,建立完整的支援制度,保障障礙學生在校園退場過程中的權益與學習機會。

2.高中職與大專院校需要實習的科系,對於障礙學生,需要有合理調整或是相關機制的保障。障礙學生在申請實習及實習的過程容易碰到困難,或是無法實際的去實習,而影響到實務學習的機會。舉例來說,學校或實習單位對「合理調整」的理解不足,可能沒有提供必要的支持與資源(例如:延長面試時間、輔具使用、手語翻譯、溝通方式調整等)。以及指導教師或主管缺乏障礙理解,不知道如何與障礙學生溝通或輔導,導致誤解、過度保護,或給予的任務與實力不相符。因此,建立「合理調整」的實習指引,讓學校與實習單位知道該如何配合,不再臨時摸索。並且強化學校與勞動部門的合作,讓實習不只是教育的責任,也是就業前支持的一部分。

3.在現行高等教育體系中,特教資源的分配原則仍然不明確,也缺乏透明公開的規範。這導致障礙學生及其家長難以了解自身權益,也無從要求學校提供合理服務。
特別是在大專院校,每所學校對特教資源的執行方式存在差異,各學校的校園助理服務的提供標準不同,有些學校可依學生需求提供完整支援,有些則要求家長自行解決需求。以及輔具或課程調整的支援程序與評估標準不一致,造成學生在不同學校之間的學習經驗與所獲得的支持落差極大。因此,公開相關資源分配的標準,讓學生與家長清楚了解可獲得的資源,確保每位障礙學生在高等教育中都能平等學習。並且建立完善且透明且可落實的制度,不僅提升教育公平,也能真正保障障礙學生在大專院校中安心學習與發展潛能。

4.校園霸凌問題難有有效處理機制。在學校裡,障礙學生常常成為被排擠、嘲笑或孤立的對象。更令人擔心的是,當霸凌發生後,學校的處理機制未必都是完善的。許多時候都是障礙學生「自己忍耐」或「轉學處理」。結果,許多障礙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迫轉學。每一次轉學,都代表他們要重新適應環境、重新建立人際關係, 也失去了穩定的支持資源與教育服務。因此,建議建立「障礙學生校園霸凌處理機制」,由教育局或第三方單位介入調查,而不是只由學校內部處理。並且更加落實推動校園內的「多元共融教育」,讓同學、老師理解障礙的多樣性,從根本改變偏見與歧視。

5. IEP/ISP機制的加強落實及確保障礙生意見與決策的實質參與。在學校的學習,應該要以障礙學生及其學習狀況與需求為主,要確保障礙學生在學校的 IEP/ISP時,可以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狀態、想法與自己的需求,並能夠參與決策過程的討論,而家長的想法是作為輔助的參考。

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