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 星期四

【2025人權市集攤位】

 

今年本聯盟也有在「人權市集」擺攤喔(攤位21號)!歡迎大家來找我們!

以下是主辦單位的訊息,代為轉貼。

🐲市集流程表公開(╯✧∇✧)╯

​人權市集將在這個週末11/30(日)舉行💦

除了40個超級讚的攤位,還有8個場次的短講等你來聽!

11月30日下午兩點到七點@青島東路

‼️免費入場‼️免費入場‼️免費入場‼️

✰ 市集 ・ 表演 ・ 展覽 ・ 短講 ・ 真人圖書館 ✰

➔ 𝟰𝟬 攤𝗡𝗚𝗢 𝘅 𝟴場短講 𝘅 𝟯場表演 𝘅 𝟯場真人圖書館

➔人權辦桌十周年回顧展🙌

➔ 鬥鬧熱走唱隊 𝘅 郭真榕 𝘅 楊舒雅 

▚ 真人圖書館 #歡迎直接到現場聆聽 (線上報名已額滿)

📚場次①重新看見街頭—理解無家者的真實樣貌

📚場次②一場誤會誕生的人權推手:高金郎前輩的人權路

📚場次③信與手稿——政治受難者在白色恐怖時期具象化的記憶與傷痕

✦── ✧ 人權辦桌 ✧十年人權路,辦桌當著時 ✧──✦

➢人權市集|11月30日(日)下午兩點至七點(免費入場) 

➢人權辦桌|11月30日(日)(憑邀請卡入場)

➢活動地點|青島東路中山南路到鎮江街(立法院旁)

➢市集表演|鬥鬧熱走唱隊、郭真榕、楊舒雅(依筆劃排序)

➢辦桌募資|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jin-kuan-pan-toh-10th

✦───── 感謝贊助 ─────✦

贊助單位:智邦公益館

智邦公益館致力社會多元包容行動,為社群串接更多連結,帶動各界支持不同少數族群,透過倡議撐起更多對話的可能,長期支持陳文成基金會所舉辦的「人權辦桌」行動,帶動大眾關注「政治受難者」、「無家者」以及各不同倡議團體的理念,希能共同突破當前困境。

除了行動本身,智邦公益館亦長期支持人權辦桌系列講座和市集演出,希望透過影像、戲劇、文字、語言等藝文多元形式,促進更多社會對話,實現「人權辦桌」的目標,社會「沒有排除」,只有身為人的平等及自由!

2025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全面修訂障權法-------一部未修的法律,一群被慢慢消失的人


 謹以至沉痛之心,向社會各界宣告: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以及障礙者的人權,已於行政冷漠中溘然長逝。

我們今天站在這裡,是來哀悼政府對障礙者權利、制度的擱置與不作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悼主旨】

今天是【國際身心障礙日】,我們在這裡舉行追悼會,哀悼的不僅僅是某個人,而是正在被一點一滴吞噬、被悄悄抹去的——障礙者的基本權利與尊嚴。

多年來,我們努力推動自立生活,相信每一個人都能選擇自己的方式好好活著。然而,近期發生在台灣各地的大大小小事件,讓我們痛苦地意識到:

我們以為已經前進的地方,正在倒退;我們曾經擁有的權利,正在被重新奪走。

一間原本能自由進出的店,只因換了店家重新裝修,門口輪椅可以進去的斜坡變成台階;本已改善多年的台鐵無障礙協助服務,再次不斷出錯、延遲,讓人無法安全上車;文化館、資訊平台的更新,使取得資訊變得更加困難;長照規格化及個人助理服務的限制更是切斷了自立生活的可能,甚至奪走可貴的生命。

這些看似零碎的事件,卻正在共同推動一件可怕的事:

讓障礙者動彈不得,在社會中被慢慢消失,連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都不再保有。

因此,今天的追悼,不只是哀悼,而是要轉換成嚴正的抗議行動,阻擋對障礙者權利的侵蝕與侵害!!

我們所悼念的,是被食古不化的法律和制度拖延十多年、始終未能落實的改革;

我們所失去的,是本該與時代同步、卻被忽視與輕視的基本權利。

我們站在這裡,是因為這些權利不該被埋葬。

我們聚集在這裡,是為了讓政府聽見:

全面修法、依 CRPD 落實障礙者權利——這不是請求,而是最基本的要求。

今天,我們為被消失的權利點燈

明天,我們要讓這些權利重新活過來。讓每個生命擁有新活力!!


【哀弔資訊】

流程

14:00 記者&追悼會開始

14:00~14:10 說明:林君潔秘書長/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

14:10~14:15 蔡承諺理事/臺灣障礙青年

14:15~14:20 王修梧理事長/臺灣失序者聯盟

14:20~14:25 楊聖弘理事長/自由人協會

14:25~14:30 謝素分理事長/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

14:30~14:35 劉于濟副祕書長/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

14:35~14:40 黃嵩立主任/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14:40~14:45 翁國彥律師/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

14:45~15:00 各縣市夥伴發言、周月清教授、王婉諭主席/時代力量

15:00 結束

記者會後,我們會組送行車隊從忠孝東路一路開到忠孝東路七段衛福部門口,辦理儀式以及宣講,之後會再回到行政院門口和夥伴們在各大馬路口宣講與社會互動,也會有街頭公民開講。若你願意留下來,我們誠摯邀請你——在國際身心障礙者日與我們一同守夜,陪伴彼此、守住權利不被熄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沉痛而聚集】

在此沉痛時刻,我們誠摯邀請社會各界、媒體朋友、立法委員、以及所有關心人權與生命尊嚴的公民夥伴,共同出席這場追悼會暨抗爭行動。

致 死去的靈魂,不被遺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起單位: 

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

合辦單位: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自由人協會、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臺灣失序者聯盟、臺灣障礙青年、自立生活人權陣線...等

聲援團體:(募集中….)

倡議行動臉書連結請按此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從權利出發—在地自立生活對話(嘉義場)

 

與在地的朋友聊自立生活、個人助理服務與CRPD 你會不會發覺法律訂定的文字和現實的生活距離很遙遠?政府提供的自立生活支持個人助理服務,真正的協助障礙者還是限制了障礙者?

我們將在嘉義火車站附近聚集對於這個議題有興趣的大家一起來說說自己使用服務的困境以及生活在社區中所遇到的難題。

我們希望跟大家對談後交換情報資訊,可以彼此凝聚力量,互相扶持或者是影響制度改變。有興趣的人歡迎報名喔。

日期時間:2025年11月27日(星期四)下午2:00-5:00
地點:嘉義市新世界自立生活協會( 嘉義市西區中興路25號一樓 ,近嘉義火車站後站)
主談人: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秘書長 林君潔
參加對象:障礙者、工作者、關心C R P D的人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從長照殺人特赦看障礙者的恐懼:為何我們需要真正的自立生活制度?

衛福部長石崇良接受立委林月琴質詢時表態「支持總統特赦」。圖/擷取自取自立法院議事轉播


編按:近日,臺北市一位近 8 旬母親,在照顧超過半世紀的 53 歲重度身障兒子後,因為擔心「來日不多」,未來無法再照顧兒子,親手了結兒子的生命,遭法官判刑 2 年半,但法官同時建請總統特赦。

11/13 上午,衛福部長石崇良在立法院表態「支持總統特赦」,多個身障團體接力發聲,認為衛福部身為身障主管機關,不該以特赦卸責。

本文出自長期倡議「自立生活」的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他們點出,真正能終結如此「長照悲歌」的解方,不該是特赦個案,而是強化長期照護支持網絡、落實自立生活的權利。

近年來,社會屢屢發生「長照殺人」的悲劇。

一些高齡的家長,長期照護重度身心障礙的子女數十年後,因身心俱疲、憂慮日後無人接手照顧,而親手結束親人的生命。

當新聞報導聚焦於 「家長的絕望」 與 「家庭的壓力」 時,對於我們身心障礙者而言,心中湧現的卻是難以言喻的恐懼與無力感。

例如,近日引起關注的案件:一位近 80 歲的母親照顧,照顧因腦膜炎引發肺炎、小兒麻痺導致癱瘓的極重度障礙兒子超過 50 年。幾年前,這位母親確診新冠肺炎後,覺得 「所剩時日不多」,又擔心兒子將來 「無人接手」 ,最後親手結束兒子的生命,長照悲劇便發生了。


衛福部身為「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主責單位,若用「特赦」來回應長照悲歌案件,迴避和掩蓋制度失靈的問題,開脫的是政府失職的罪。

我們必須正視,在這些「長照悲歌」背後,被犧牲的往往是那些被社會定調為 「依賴者」 或 「負擔者」 的人。

我們希望社會在體諒照顧者無止盡辛勞與壓力的同時,也能將障礙者的生命權放在核心位置,看見被忽視的群體。

當照顧者的絕望,威脅障礙者的生命安全

我們深知長期照顧的壓力是殘酷的。長期照顧面對的是漫長的照護期,就像一條沒有終點的道路,照顧者可能必須全年無休,長年承受龐大的身心壓力。

多數的長照殺人案件中,照顧者的照顧歷程,往往長達 10 年以上,甚至 40-50年。

然而,當悲劇發生後,社會的討論若只停留在同情照顧者,並試圖透過修法減輕其刑責,這將引發嚴重的道德疑慮,且忽略更深層的「長照系統失靈」問題。

若只修法減輕量刑,而不檢討長期照顧制度設計不良,可能會導致 「照顧不下去,那就殺掉障礙者」 的危機。對於每天都有不同困境的障礙者來說,又有誰能來「特赦」?

障礙者的命也是命。我們必須思考活著的可能性,而不是活著等死。

制度失靈和漏洞:忽視人性與自立的可能

近年來,這類悲劇反覆上演,反映的絕不只是單一家庭「撐不下去」的挫敗,而是制度性的警訊與結構性的問題。目前的長照制度存在以下幾個大問題:

1. 以家庭為中心的照顧責任轉嫁

臺灣的長照政策至今仍以家庭為主要照顧單位,將最主要、最沉重的照顧責任壓在親屬肩上。當家庭被照顧壓力壓垮時,它也不再是家人們親密、有歸屬的地方,而被迫成為一個純粹的照顧單位,導致家庭破碎、瓦解。

2. 資源的匱乏和落差

即使政府提供了喘息服務等協助,但確實存在資訊落差,許多數照顧者不知道可以申請哪些資源,也不知道能向誰求助。

此外,不是經濟弱勢的家庭,往往更難符合補助申請資格,導致社會局沒有紀錄在案,便無法確實掌握家庭的照顧壓力;而那些因壓力過大而崩潰的家庭,最後可能逐漸陷入孤立的境地,成為制度看不見的群體。

3. 評估框架的限制&心智障礙的困境

《長期照顧服務法》雖然將障礙者納入服務對象,但其評估標準仍側重「身體失能」,對應的照顧服務內容,多半是打掃、清潔、沐浴、備餐,或外出就醫、運動等協助。

也就是說,長照提供的是「把基本生活照顧好」的服務,框架依然是過去以高齡者為核心設計的項目制。然而,現在高齡者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更不用說許多年輕障礙者,他們可能深夜回家、從事多樣活動,也會想參與社區、工作、休閒、學習等面向。

在這樣的「被定義為失能」的照顧框架下,長照的服務項目幾乎沒辦法支援對於擁有多元社會角色的障礙者,更無法陪伴他們探索興趣、參與社會,或開拓各種生活可能。

更令人擔憂的是,長照殺人的案件中,高達 1/4 的被害人是心智障礙者(包含自閉、精神疾病、失智等),這樣的比例,凸顯了臺灣對於心智障礙群體的支持與照護資源極度稀缺。

4. 偏好機構化的思維&自立生活的低度發展

臺灣的長照和身心障礙相關政策偏向「機構優先」(如養護中心),政府補助並鼓勵設置各式機構,但真正用在支持障礙者在社區自立生活的經費卻少之又少,導致障礙者難以和一般民眾一樣,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型態。

目前制度設計的核心,似乎更著重於追求管理便利與節省成本,將障礙者簡化為 「需要被照顧」 的對象,而非尊重障礙者本人的選擇與人權,將障礙者視為有能力、又意願參與社會的人。

然而,機構的照護往往高度機械化,也容易使人與社會斷聯、脫節,甚至因許多障礙者因為社區生活資源不足,最後只能被迫永遠住在精神療養院。

有的家屬陷入兩難困境,甚至會說出:「你進去(機構)毀了你一輩子,但你不進去會毀了這個家」的話語。這樣的現況,凸顯的正是臺灣自立生活政策發展不足。

好好活著的可能性:落實自立生活權

我們相信,障礙者的生命並不是悲劇,也並不只是他人的負擔。只要有合適的制度設計、足夠的支持,障礙者就能擁有生命的可能性。

真正的長照,應建立在尊重障礙者人權的基礎上,包括自立生活(Independent Living)的權利、選擇個人助理與多元服務獲得生活方式的自由,以及社會參與的機會。我們所強調的自立生活,並不是指「獨立生活」或「健康痊癒」;相反的,它強調人需要在各種協助下,仍可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自立生活也是一種共生的承諾。透過個人助理服務,障礙者可以主導、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向,無論是就業、外出或生活需求,都有自主權,同時也能讓家人從照顧壓力中釋放,重拾規畫生涯的餘裕。

這不僅對障礙者來說很重要、關乎障礙者的尊嚴,對於數以萬計的家庭來說,更是可以喘息的關鍵支持。

面對長照悲歌和困境,我們呼籲:

1. 政府應正視制度漏洞,規畫足夠的預算和完善的服務設計,將服務資源的重點從「鼓勵機構化為主」轉向「落實自立生活」。

2. 應速修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確保自立生活的精神與服務寫入制度,並且能夠具體實踐。

3. 討論長照與障礙者生活的現況和困境時,最重要的是不能忽視障礙者的聲音與想法,因為障礙者往往最清楚問題,知道關鍵的解方。沒有障礙者的參與,制度難以真正解決困境。

唯有當制度將障礙者視為一個 「人」,而非一個 「問題」,支持系統才能讓障礙者與照顧者都在尊嚴中生活,彼此尊重生命價值,而不是被迫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長照系統不應是一條單向的、通往絕望的義務道路,而應該是一座雙向的、提供彈性支持的橋樑。當這座橋樑穩固時,以障礙者為中心提供服務,障礙者才能走向社會,而照顧者也能獲得喘息,家庭才能從困境中被解放。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衛福部主管身障權利卻支持特赦照顧殺人者 身障團體批:為失職開脫

8旬劉姓老媽媽悶死照顧超過半世紀的重殘兒,一審法官審理後判處她2年6個月並建請賴清德總統特赦。衛福部長石崇良今表示,支持特赦。記者胡經周/攝影

近期一位8旬老媽媽悶死照顧數十年的53歲重度身障兒子,遭判刑2年半。衛福部長石崇良今上午在立法院表態「支持總統特赦」,多個身障團體接力發聲,認為衛福部身為身障主管機關,不該以特赦卸責。台灣身障者自立生活聯盟指出,衛福部身為身障者權利公約主責單位,「卻用特赦回應失職的罪」,那誰來特赦每天都有不同困境的障礙者?

台灣身障者自立生活聯盟秘書長林君潔說,長照悲歌不斷上演,絕非單一個案挫敗,而是制度性警訊,與結構性問題,包括以家庭為照顧責任中心,偏好機構式照顧卻讓自立生活低度發展,聯盟呼籲政府正視這些制度漏洞,將資源投入重點從「鼓勵機構」轉向「落實自立生活」,給予足夠預算與服務資源,並盡快修正「身障權法」,確保自立生活精神、服務能具體實踐。

林君潔指出,針對長照與障礙者生活問題現況,身障者往往擁有問題的「關鍵解方」,政府研擬相關方案時,最重要的是不能忽視障礙者聲音與想法。唯有制度將障礙者視為「人」而非「問題」,支持系統能讓障礙者與照顧者,在支持中尊嚴生活,尊重彼此生命價值,而非「被迫承受不可承受之重」,長照悲歌才有可能止息。

林君潔說,長照系統不該是單向、通往絕望的道路,而應該是雙向、提供彈性支持的橋樑,唯有橋樑穩固時,以障礙者為中心的服務才能走向社會,照顧者才能獲得喘息,家庭才能重困境中被解放,政府應面對制度失靈的問題,而非迴避討論、誤導服務核心,甚至提出「支持特赦」說法,這只是為自身的失職而開脫。

新聞連結:衛福部主管身障權利卻支持特赦照顧殺人者 身障團體批:為失職開脫


【「長照悲歌」不應成為障礙者的恐懼:應從生命權視角重塑制度】


近年來,社會上屢屢發生「長照殺人」的悲劇:高齡家長在長期照護重度身心障礙子女數十年後,因身心俱疲、憂慮日後無人接手照顧,而親手結束親人生命的事件。當新聞報導聚焦於 「家長的絕望」 與 「家庭的壓力」 時,對於我們身心障礙者而言,心中湧現的卻是難以言喻的恐懼與無力感。

我們必須正視,在所謂的長照悲歌,背後所犧牲的生命往往是那些在社會眼中被定調為「依賴者」或「負擔者」的人。我們懇請社會,在考量照顧者無止盡的辛勞與壓力之餘,更應當將 #障礙者的生命權 放在核心位置進行檢視。

「制度警訊:當照顧者的絕望變成障礙者的危險」
我們深知長期照顧的壓力是殘酷的。長期照顧是漫長的,照護期可能是全年無休的狀態,照顧者承受的身心壓力不可忽視。這些案件中的照顧者資少則十年,甚至長達四、五十年。例如,近日的案件中,是年邁的母親照顧因腦膜炎引發肺炎、小兒麻痺致癱瘓的極重度障礙兒子50幾年,幾年前因這位母親在確診新冠肺炎後,覺得 「所剩時日不多」 且擔心兒子將來 「無人接手」 時,悲劇便發生了。

然而,當悲劇發生後,社會的討論若只停留在同情照顧者,並試圖透過修法減輕其刑責,這將產生嚴重的 道德疑慮。若只修法減輕量刑,而不檢討長期照顧的設計不良問題,可能會導致 「照顧不下去,那就殺掉障礙者」 的道德危機。

我們必須思考活著的可能性,而不是活著等死。
「制度的破口:忽視人性與自立的可能」
近年來,這類悲劇的反覆上演,反映的絕非單一個案的挫敗,而是 制度性的警訊 與 結構性的問題。目前的制度存在以下幾大問題:

「家庭為中心的責任轉嫁」
台灣的長照政策仍以家庭為主要核心,將主要的照護責任壓在親屬肩上。當家庭被壓力壓碎時,它不再是親密與歸屬的單位,而成為一個 純粹的照顧單位,導致家庭破碎。

「資源的匱乏與資訊的落差」
即使政府有提供喘息服務等協助,但確實存在 資訊落差,導致多數照顧者不知道有哪些資源。此外,並非經濟弱勢的家庭可能無法符合相關補助申請資格,導致社會局沒有記錄在案;而那些更因壓力過大而崩潰的家庭,往往會逐漸陷入孤立。

「評估框架的限制與心智障礙的困境」
長期顧服務護法雖然將障礙者納入服務對象,但其評估側重 身體失能。對於擁有多元社會角色的障礙者或正在發展生命可能的年輕障礙者 而言,這種「被定調為失能」的照顧框架並不適用。更令人擔憂的是,所有案件中,高達四分之一的被害人為 心智相關障礙 (包含自閉、精神疾患、失智等),這凸顯了台灣對於心智障礙類支持與照護資源的極度稀缺。

「機構化的偏好與自立生活的低度發展」
台灣政策大量鼓勵各式機構的設置,而對於支持障礙者可以和一般民眾在社區自立生活的經費卻少之又少。制度設計的核心似乎是追求管理便理與節省成本為導向,將障礙者簡化為 「需要被照顧」 的對象,而非尊重障礙者本人的選擇與人權。然而,機構的照護往往機械化,且易使人與社會斷聯。甚至常見因社區生活資源不足,許多精神障礙者最後只能永遠住在精神療養院,家屬甚至會說出 「你進去(機構)毀了你一輩子,但你不進去會毀了這個家」 的兩難困境。

「活著的可能性,落實自立生活權」
我們相信,障礙者的生命並非是悲劇,也並非只是他人的負擔。只要有 正確的制度設計,障礙者就能擁有生命的可能性。

真正的長照,應建立在尊重障礙者人權的基礎上,包括 自立生活的權利、選擇個人助理與多元服務獲得生活方式的自由,以及社會參與的機會。自立生活(Independent Living)並非指「獨立生活」或「健康痊癒」;相反地,它強調人在各種協助下,仍可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自立生活是共生的承諾。透過個人助理服務,障礙者可以主導、安排生活的方向,面對就業或生活需求,同時也讓家人得以 重拾生涯規劃。這不僅對障礙者重要,對於數以萬計的家庭來說,更是至關重要的支持。
① 政府應正視制度中的漏洞,將資源重點從鼓勵機構轉向 落實自立生活,並給予足夠的預算與服務資源。

② 應速修《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確保自立生活的精神與服務得以具體實踐。

③ 針對長照與障礙者生活的問題現況,最重要的是 不能忽視障礙者的聲音與想法,因為障礙者往往擁有問題最關鍵的解方。

唯有當制度將障礙者視為一個 「人」 而非一個 「問題」,支持系統能夠讓障礙者與照顧者都能在支持中尊嚴生活,彼此尊重生命價值,而非被迫承受不可承受之重時,這場長照悲歌才有可能停止。

長照系統不應是一條單向的、通往絕望的義務道路,而應該是一座雙向的、提供彈性支持的橋樑。當這座橋樑穩固時,以障礙者為中心提供服務才能走向社會,而照顧者也能獲得喘息,家庭才能從困境中被解放。

衛福部為CRPD主責單位,用特赦來回應政府衛福部失職的罪,那誰來特赦每天都有不同困境的障礙者?制度失靈這是一直要面對的問題,卻一直迴避討論及誤導服務核心,政府所謂的特赦只是為自己失職而開脫!

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

【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 】

出發前合照

 11/1(六)本聯盟副秘書長莊棋銘、會員YUKIH.PUPUY,參加「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為協辦團體一起為氣候而走。

🙌為什麼障礙者也要特別關注?

自 2023 年 《氣候變遷因應法》上路以來,臺灣正式邁出減碳與制度化因應氣候變遷的步伐。然而,無論是全球變暖、極端氣候、或災害頻率的提升,環境仍在加速失控。在這樣的情勢下,身心障礙者在日常生活與災害情境中所面臨的困境,愈來愈清晰,也愈來愈急迫。

極端高溫可能導致電動輔具設備蓄電性能下降、甚至故障,讓使用輔具移動與生活的身心障礙者,承受比一般人更大的風險。個人助理在氣溫落差時穿著多寡都要調整方式,也讓原本就需協助的情況變得更複雜。在颱風、洪水、地震等災害型氣候事件中,障礙者更容易在人力協助、逃生路徑、空間設計、資訊傳遞等方面被忽略或排除。全球研究指出:「障礙者在極端氣候下死亡或受傷的機率,是一般人 2 至 4 倍」。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提出三項訴求,期待與你們一同呼籲支持、一起走上街頭,為一個更公平、更韌性的氣候未來而行。

①在氣候韌性規劃以及防災規劃當中,將障礙者視為共同討論與決策夥伴

②將可及性/無障礙視為空間與服務設計核心

③提供可負擔性可近性輔具與抗熱設備及政策給身心障礙者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從權利出發—在地自立生活對話】

 

與在地的朋友聊自立生活、個人助理服務與CRPD

你會不會發覺法律訂定的文字和現實的生活距離很遙遠?政府提供的自立生活支持個人助理服務,真正的協助障礙者還是限制了障礙者?我們將在台中火車站附近聚集對於這個議題有興趣的大家一起來說說自己使用服務的困境以及生活在社區中所遇到的難題。我們希望跟大家對談後交換情報資訊,可以彼此凝聚力量,互相扶持或者是影響制度改變。有興趣的人歡迎報名喔。

日期時間:2025年11月3日(星期一)下午2:00-5:00

地 點:台中市紅十字會(台中市中區綠川西街135號10樓 東協廣場B棟,近台中火車站旁)

主談人: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秘書長 林君潔

報 名:https://forms.gle/5sj5dwJsQ3gNiLgC8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陳培瑜委員特殊教育座談會

2025.10.14 (二) 陳培瑜委員特殊教育座談會大合照

本聯盟由常務監事 段可薇代表出席本次座談會,以下為發言內容:

1.大學退場的相關配套:障礙學生面對校園退場機制的相關配套。隨著少子化趨勢,未來部分大學可能面臨退場或整併。對於障礙學生而言,這樣的校園變動帶來的衝擊尤其顯著。首先,障礙學生在面對換環境時,承受的壓力與挑戰比一般學生更大:

(1)課程銜接困難:例如學生已讀到大三,因學校退場必須轉到另一所大學讀大四,新學校的課程規劃可能完全不同,導致需要補修、重修課程,增加學業負擔。

(2)社交適應困難:原本班上的同學不一定能跟隨轉學,學生需要重新建立同儕網絡。若新的環境缺乏適切支持,有時還可能遭受嘲笑或排擠。

(3)生活與支援中斷:原本依賴的在學助理、輔具或特教服務可能無法無縫接續,學生需要重新申請或調整,增加心理與實際負擔。

校園退場若缺乏針對障礙學生的專門配套,不僅會影響學習成果,也可能帶來心理壓力與社交挫折。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必須提前規劃,建立完整的支援制度,保障障礙學生在校園退場過程中的權益與學習機會。

2.高中職與大專院校需要實習的科系,對於障礙學生,需要有合理調整或是相關機制的保障。障礙學生在申請實習及實習的過程容易碰到困難,或是無法實際的去實習,而影響到實務學習的機會。舉例來說,學校或實習單位對「合理調整」的理解不足,可能沒有提供必要的支持與資源(例如:延長面試時間、輔具使用、手語翻譯、溝通方式調整等)。以及指導教師或主管缺乏障礙理解,不知道如何與障礙學生溝通或輔導,導致誤解、過度保護,或給予的任務與實力不相符。因此,建立「合理調整」的實習指引,讓學校與實習單位知道該如何配合,不再臨時摸索。並且強化學校與勞動部門的合作,讓實習不只是教育的責任,也是就業前支持的一部分。

3.在現行高等教育體系中,特教資源的分配原則仍然不明確,也缺乏透明公開的規範。這導致障礙學生及其家長難以了解自身權益,也無從要求學校提供合理服務。
特別是在大專院校,每所學校對特教資源的執行方式存在差異,各學校的校園助理服務的提供標準不同,有些學校可依學生需求提供完整支援,有些則要求家長自行解決需求。以及輔具或課程調整的支援程序與評估標準不一致,造成學生在不同學校之間的學習經驗與所獲得的支持落差極大。因此,公開相關資源分配的標準,讓學生與家長清楚了解可獲得的資源,確保每位障礙學生在高等教育中都能平等學習。並且建立完善且透明且可落實的制度,不僅提升教育公平,也能真正保障障礙學生在大專院校中安心學習與發展潛能。

4.校園霸凌問題難有有效處理機制。在學校裡,障礙學生常常成為被排擠、嘲笑或孤立的對象。更令人擔心的是,當霸凌發生後,學校的處理機制未必都是完善的。許多時候都是障礙學生「自己忍耐」或「轉學處理」。結果,許多障礙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迫轉學。每一次轉學,都代表他們要重新適應環境、重新建立人際關係, 也失去了穩定的支持資源與教育服務。因此,建議建立「障礙學生校園霸凌處理機制」,由教育局或第三方單位介入調查,而不是只由學校內部處理。並且更加落實推動校園內的「多元共融教育」,讓同學、老師理解障礙的多樣性,從根本改變偏見與歧視。

5. IEP/ISP機制的加強落實及確保障礙生意見與決策的實質參與。在學校的學習,應該要以障礙學生及其學習狀況與需求為主,要確保障礙學生在學校的 IEP/ISP時,可以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狀態、想法與自己的需求,並能夠參與決策過程的討論,而家長的想法是作為輔助的參考。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影/身障證明遺失免煩惱 跨縣市補發8/18正式上路

立委劉建國(中)、林月琴(左)、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副秘書長莊棋銘(右)今天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宣布8月18日正式開放跨縣市補換發身心障礙證明服務,便利全國身障朋友。記者胡經周/攝影

立委劉建國、林月琴、王正旭今天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並邀請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副秘書長莊棋銘、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出席,宣布8月18日正式開放跨縣市補換發身心障礙證明服務,便利全國身障朋友。

劉建國表示,身分證、健保卡早已能跨縣市補辦,甚至可透過網路申請郵寄到家,然而針對最需要照顧的行動不便族群,身障證明卻長期無法跨縣市補換發,顯得不夠便利、也不夠先進。因此去年審查預算時,他特別提案要求改善,經過衛福部與地方政府協調及系統調整,終於確定在8月18日上路,便利身障朋友。


重要文章